刻意练习与心流

 超哥  flow  2020-01-18  459  发表评论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让你掌握技能,成为高手的“刻意练习”,另一个是让你体会幸福的“心流”体验。我注意到这两个概念都有一些相同的条件,比如:具体的目标、一定的难度、及时的反馈、全身心地投入等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两个结合起来,既提升技能,又获得心流体验呢?如果可以,是什么决定着二者的结合呢?又能在生活中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刻意练习效果虽好,但体验不佳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埃里克森给我们展现那些大师级高手的成长轨迹,不管是国际象棋大师、小提琴家、舞蹈演员、世界游泳冠军,还是作家,他们的技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与大多数人不同,高手们会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进行刻意练习。

首先,他们会专注于整体表现中一个非常小的方面,并设立一个延展性的目标。高手并非专注于他们已经做得很好的方面,而是会努力改善某个具体的弱点。他们会有意地寻求尚未达到的挑战。然后,通过全神贯注地投入和努力,高手们将会实现他们的延展性目标。有趣的是,即使没有人在旁边观看,他们还是会选择这样做。高手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寻求外界对他们表现的反馈。他们最想听的主要是负面反馈,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这样,他们便可以进行修正。这个主动寻求反馈的过程与反馈的及时性一样重要。在收到反馈后,高手们将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改进练习,直到他们掌握了相关的技能,直到先前的失误变成了现在的娴熟和完美,直到意识中的无能变成无意识中的能力。这些细微的进步加起来就是灿烂的成就。即使是最复杂、最具创造性的人类能力,也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子技能,每一个子技能都可以被练习、练习、再练习。

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用刻意练习来提高写作水平的。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他会收集杂志《观察家》中最好的文章,然后反复阅读、记笔记,并将原件收藏在抽屉里。接下来,富兰克林会重新把文章写一遍。“我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到我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例如,为了提高逻辑论证能力,富兰克林会打乱文章的笔记,然后试图把它们按照合理的秩序整合起来:“这是为了让我掌握理顺思路的方法。”同样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富兰克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将散文改写成诗歌,把诗歌改写成散文。

富兰克林妙趣横生的格言让人难以相信他不是一个“天生的”作家,但我们也许应该让富兰克林自己来下定论:“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埃里克森发现,刻意练习给人的体验是:需要超级多的努力。一个证据就是,在我们技能的极限使用状态下,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努力,这是非常容易让人感到筋疲力尽的。他指出,即使是世界级的高手,在他们职业生涯的高峰期,每次也只能进行最多一个小时的刻意练习,然后就需要休息。而且总的来说,他们每天只能进行3~5个小时的刻意练习。

与此相关的是,很多运动员和音乐家在最密集的训练过后都要小憩片刻。为什么呢?休息和恢复对运动员来说显然很必要。其他人对高强度工作的感觉也一样,这说明脑力劳动及体力上的压力让刻意练习如此耗人。

而且,世界级的高手退役后,往往就不会继续坚持刻意练习了。而如果练习是令人愉快的(纯粹因为它本身而令人愉快),他们是有可能会坚持练习的。

二、心流与刻意练习的矛盾之处

对于《心流》的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来说,高手的标志性体验是“心流”(flow),这是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时“自然产生的”状态。心流出现在面临高水平的挑战而且自己认为能“应对自如”的情况下,就仿佛“你无须思考,只是行动”。契克森米哈赖已经从数百名高手那里收集到了类似的第一手资料。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人们都在用相似的语言描述高峰时的体验。

埃里克森对刻意练习能否像心流体验那么愉悦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在工作时,“熟练的人在表现中有时能体验到高度的愉悦状态(即契克森米哈赖所描述的‘心流’),然而,这种状态是与刻意练习相矛盾的……”为什么?因为刻意练习是认真规划出来的,而心流体验是自动发生的;刻意练习的条件就是挑战的难度超过现有的技能水平,而心流体验通常发生在技能与挑战的水平相平衡时。更重要的是,因为刻意练习需要格外的努力,而心流体验按其定义来说,应该是毫不费力的。

三、真相是什么?

那么高手们会在刻意练习中感到痛苦,还是在心流体验中感到喜悦?

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人们的常见行为模式总结为下图中所示的八种。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当你心中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开始投入心力,你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你做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你会体验到人类最美妙的感觉——心流。反之,在低挑战、低技能那样的区域是焦虑、冷漠、厌倦……

刻意练习发生在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表现阶段。

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技能。你集中100%的精力,刻意将挑战的层次设置在目前的技能水平之上。你处于“问题解决”模式,分析所做的每一件事,让一切更接近你所设立的目标。你得到了反馈,而且很多反馈是关于你出错的地方,然后,你使用反馈来进行调整,并再次尝试。

然而,人们在心流体验过程中的主要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状态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你不在乎自己是否正在改进技能上的不足之处。虽然你有100%的专注,但你并没有处于“问题解决”模式之中。你没有分析自己在做什么,你只是在做。你得到了反馈,但因为你挑战的层次刚好符合你目前的技能水平,所以你知道自己做得很不错。你觉得你可以掌控一切,因为你确实控制了一切。多年“挑战超越技能”的练习,产生了“技能匹配挑战”的心流体验。没有人会向你展现漫长的改善过程,他们宁愿让你看到最好的结果。

不过,也有一些人指出,事实上,刻意练习的体验也可以是非常正面的,不仅是从长期的角度看,也可以在练习的当下。他们用来描述刻意练习的词既不是“开心”,也不是“苦涩”。而且,顶级的行家也指出,与刻意练习不同的练习,即心不在焉地“把动作做完”,却没有任何提高,这本身就是令人痛苦的。

截至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能证明人们可以在刻意练习中达到的心流体验。刻意练习可以让人们以不同于心流体验的方式感受到深层次的满足。换句话说,积极的体验有不同的种类: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是一种,感受心流体验的陶醉感是另一种。

如何在刻意练习中获得更多心流体验

除了拥有一位了不起的教练、导师或老师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从刻意练习中既获得最大效益,又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呢?

首先,要科学地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每一个基本要求都很普通:

  • 一个定义清晰的延展性目标
  • 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
  • 即时的、有益的反馈
  • 持续的反思和完善

但是,在大多数人所做的练习中,有多少能符合这4个方面的要求呢?许多人只是得过且过,平时根本没有进行刻意练习。即使是那些动机超强、工作到筋疲力尽的人可能也没有做过刻意练习。比如你每天跑步,有没有想过目标是什么?通过跑步提升哪些方面?在跑步过程中体验是什么?还是只听着得到进行长时间的重复运动。

学生对练习和成就的思考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例如,让他们给出学习上的建议时,懂得刻意练习的学生更有可能建议他人“专注于你的弱点”和“全神贯注”。当让他们在做数学方面的刻意练习和使用社交媒体、玩网络游戏中做选择时,他们选择了做更多的刻意练习。结果发现,表现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通过刻意练习提高了他们的成绩。

其次,让刻意练习成为一种习惯。

找到你做刻意练习最舒服的时间和地点。找到以后,你就得做到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刻意练习。因为按照惯例行事是克服困难的不二法门。大量研究表明,当你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练习的习惯时,你自然就会坚持下去。如果你不断地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练习,最终,那些需要下意识产生的想法就会自动出现。

所有评论
加载评论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