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Mindfulness)为什么这么火?

 超哥  mindfulness  2020-01-18  674  发表评论

今天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就如同当初穿着东方的袈裟走到西方,融入西方文化,现在又穿着西装回到了东方。当然,虽说穿的是西装,其核心还是东方的基础,融会了西方的元素,尤其西方在心理学和医学方面对Mindfulness的贡献。

所以,建议国人在学习Mindfulness时,重点读那些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Mindfulness专家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会结合Mindfulness讲解人体神经认知模型与体系,大脑结构等基础知识,还有他们做的科学实验结果,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Mindfulness能够对人体和精神产生正面影响,讲解人体在静坐/冥想过程中大脑和身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知识弥补了东方文化中在禅修方法方面所缺失的科学层面的分析。同时,西方的Mindfulness方法简单易学,去除宗教色彩又具有许多科学依据,同样也容易被国人接受。

最近不少朋友和客户问我如何理解Mindfulness。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恐怕无法简单回答,在此,我把我所知道的写下来,一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清思路,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我第一次接触“Mindfulness”这个词是2005年,在ICI(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汀-图梅教授提出练习 Mindfulness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第一次学习跨国企业引入Mindfulness培训员工的做法是2012年,在纽约的一个领导力峰会上,米拉拜·布什女士的培训课程 “Working with Mindfulness: The Power of Presence in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Life”,她分享了为谷歌员工设计的Mindfulness培训项目。《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曾经与布什女士一起在印度学习过Mindfulness,之后便创造了“情商”这个概念。

最近一次参加Mindfulness的培训,是去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Home Nyuyen的课程,通过这个课程我详细地了解了Mindfulness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结果,同时学习了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具体操作方法。

Mindfulness的定义及其来源

Mindfulness 一词对应两个概念,一个是佛教术语,一个是现在西方流行心理学范畴的名词。我们首先了解心理学上的 Mindfulness 的定义,最流行的是引用乔•卡巴金博士的定义: Mindfulness 的意思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目的地觉察,在当下及不做任何判断,是人的思想不再漫无目的地发散、妄想,而是把内在和外在的意识体验专注于当下的事物,卡巴金博士强调 Mindfulness 是一种心理过程。

Mindfulness 作为佛教词语时是指巴利文中的sati,和梵文中的smṛti,这两个本身就很复杂,其真正意思在西方也有很多争议。巴利文中的sati,和梵文中的smṛti,在英文里就至少有13种翻译,而Mindfulness只是其中一个最被认同的翻译。比如,缅甸的班迪达尊者认为“Observing power”(观察的力量)是Sati一词比“mindfulness”更为恰当的英语翻译。梵文Sati加后缀pattāna即Satipattāna,指称四念住(四念处)禅法。四念住一般特指禅修者通过对身、受、心、法的系念,如实洞察身心生灭变化规律,而放下执著的佛教基本修持方法,这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佛陀的修炼方法,其核心要实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

这些古老的修炼方法构成了古印度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流行的不同派系的冥想(Meditation)和不同流派的瑜伽最高境界都是实行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某种程度上讲,古印度的哲学与智慧就像"面粉"一样,传播到世界不同地方,与当地文化风俗相结合,发展出最适合当地口味的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这就如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与儒家、道家融合后形成宋明理学的一部分一样。

西方人获得了印度的“面粉”之后,结合自己的文化,就做出了符合西方人口味的“面包”,现在流行的Mindfulness就是用印度面粉做出的西方“面包”。在西方, 这“面包”的流行主要归功于卡巴金博士,他是美国麻省大学荣誉退休医学教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保健和社会Mindfulness中心的创立执行主任,麻省大学医学院减压门诊的创立主任。他最早接触佛教/禅与冥想时,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医药学的学生,聆听美国著名禅师菲力浦•卡普乐的讲座。“这场讲座非常发人深省,”听完后他说道,“我越是冥想,就越是强烈地感受到科学所不能定义的领域,就像我们如何以人类特有的方式生活。”后来他师从越南著名佛教领袖Thích Nhất Hạnh和韩国崇山行願大禅师学习佛教/禅和冥想。

卡巴金博士把其学到佛教的禅修方法和瑜伽引进到当代心理治疗中,并剔除佛教框架和宗教元素,把这些方法和技术放在科学的范畴里统称为Mindfulness。乔•卡巴金博士把自己定义和提炼的Mindfulness技术和方法用于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美国麻州大学医学院设立Mindfulness减压疗法诊所(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MBSR)),但是他个人不断贬低Mindfulness和佛教的关联,把自己的Mindfulness心理疗法(MBSR)称之为科学方法并做临床实验,根据他MBSR项目的实验结果在1991年出版他的第一本书《多舛的生命》(Full Catastrophe Living), 书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此书成为畅销书。从此,Mindfulness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卡巴金博士本人始终不断强调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个科学家。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当今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已经不是单纯佛教中的禅修技术和方法了,是美国医学和心理学界吸收东方的佛教传统禅修方法和智慧后融入西方的当代心理学和医学范畴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技术和方法。其演变成一种无宗教色彩的,便于传播和掌握的,带有很强科学和治疗作用的技术和方法。

Mindfulness的主要特点

根据乔•卡巴金博士的定义,Mindfulness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觉察(Paying Attention to or Being Aware)

以冥想/静坐或者其它方式练习过程中,让自己的意识关注在某个事情上,比如让自己放松等等,同时,有目的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认真觉察身体和意识的体验,注意自己身体和外界的联系。

第二:关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

主要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让意识和思绪回到当下,因为人不可能离开呼吸,呼吸是最代表当下的。同时,注意呼吸的节奏,但不要刻意改变它,而要专注感受呼气与吸气的过程。在不断关注呼吸时,加上不断觉察身体和意识的体验,人们飘忽不定的意识和思绪就会不断回归到当下。

第三:对意识和思绪不做任何判断(Non-judgementally)

对脑海中涌现出的各种思绪和念头不要做任何是非判断,而是不断接受这些思绪和念头,当接纳所有的想法和念头时,就不会因为一些念头而产生后悔和内疚的情绪。这样,会有利于正能量的产生。

根据作者的经验和研究,几乎所有的Mindfulness项目都会加上一些瑜伽动作和积极心理行为暗示练习,练习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随时随地,做任何事情时都可以加以练习。这样,学员不断练习Mindfulness,内心会日益平静,情绪也会更加平和。研究表明这样能缓解压力并且增强专注度等等,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Mindfulness”的中文译词“正念”

巴利文中的sati,与梵文中的smṛti,在中文比较认同的翻译应该为念根或念,是佛教术语,五根之一。因此,英文佛教术语中Mindfulness对应的中文翻译最合适的也应该是念根或念。现在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最早在台湾翻译成正念、内观、静观等,所以正念应该是最被接受和流行的翻译。然而,正念本身也是佛教术语。就正念一词,作者请教了著名佛学专家,正念这个词在佛教的语境中一般是指符合佛教经典和理论的思想和想法。所以,我们遇到或理解正念这个词时,要看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要能够区分是西方当今流行的即心理学范畴的正念,还是佛教术语里的正念。

Mindfulness的广泛传播与应用

因为乔•卡巴金博士以科学方法为依据的减压项目的成功和影响,加上其去宗教化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开办了许多Mindfulness减压疗法诊所,由于MBSR的成功,Mindfulness 被美国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疾病治疗,比如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等等。

《大脑的情绪生活: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森博士是位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的魏斯曼中心下属的健康大脑观察中心创始人与主席, 他说道:“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会去听从僧侣的话,但是他们却非常关注科学证据。”

在2003年,总共有52篇以Mindfulness为题的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到2012年,数量已经攀升到477篇。因为有大量的正面科学研究结果,加上美国文化关注科学依据,Mindfulness于是慢慢地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现在美国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Mindfulness。美国许多州的中小学都在推广Mindfulness项目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比如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的众议员Tim Ryan,在参加了卡巴金博士的减压项目后,感触良多,结果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一本,名叫《正念国家》(Mindful Nation),并得到联邦政府一百万美元的拨款,在众其所管辖区内的中小学推广Mindfulness;Ryan说,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在国会大厦的穹顶下点起希望的星星之火”。一些学校甚至用冥想来惩罚犯错的学生,效果良好。

Mindfulness也走进了企业,比如谷歌、苹果、宝洁等都针对员工的正念项目,在企业中应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作为东方文化的弟子起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甚至美国军队也推广正念以减低士兵的压力,美国警察也设立了Mindfulness的 Coping Strategies 项目来帮助警察减压。

美国硅谷还举办每年一度的正念大会 ——“智慧2.0时代”,大会开始于2009年,当时有325位参加者,2014年达到于2000多人的参加。大会探讨如何把Mindfulness与创新、与领导力联系起来等等。在苹果的网上音乐商店里,就有上千种关于正念与冥想的应用程序。传播和应用日益广泛,用卡巴金博士自己的话说:“在很多国家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它不可阻挡的趋势,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依据。”

对Mindfulness批评的声音

西方一些学者在心理学学术杂志上常常发表一些批评西方mindfulness的定义方法和传播方式,他们批评西方的mindfulness脱离了传统正念,佛教修炼的目标是要寻找去除人精神不健康根源“贪、嗔、痴”和净化心灵的方法,而不应该把严肃的佛教修炼方法商业化,变成一种平庸的商业产品来消费,好像麦当劳一样广泛传播,所以,一些学者调侃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为“Mc Mindfulness”。

对Mindfulness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今天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就如同当初穿着东方的袈裟走到西方,融入西方文化,现在又穿着西装回到了东方。当然,虽说穿的是西装,其核心还是东方的基础,融会了西方的元素,尤其西方在心理学和医学方面对Mindfulness的贡献。所以,建议国人在学习Mindfulness时,重点读那些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Mindfulness专家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会结合Mindfulness讲解人体神经认知模型与体系,大脑结构等基础知识,还有他们做的科学实验结果,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Mindfulness能够对人体和精神产生正面影响,讲解人体在静坐/冥想过程中大脑和身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知识弥补了东方文化中在禅修方法方面所缺失的科学层面的分析。同时,西方的Mindfulness方法简单易学,去除宗教色彩又具有许多科学依据,同样也容易被国人接受。

另外,在具体修炼方法上,除了学习西方的Mindfulness之外,我认为东方的禅修方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性命双修的宝贵经验与智慧值得当代人学习,比如中国武术中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内家拳体系:“太极、形意、八卦”,还有许许多多道家的养生方法都是有助于人身心健康,实现思想和行为和谐统一。今天,宋孝宗的名言--“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世”,还具有现实意义。用目前西方流行的术语来说,当今的世界是VUCA(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世界,生活在这VUCA世界里,我们应该从东西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锻造健康的身心灵,以不变应万变。

温馨提示

十里春风,不如前来参加“2017领教年会”!欢迎对企业家私人董事会感兴趣的领导力教练和私董会主持人报名参加!

了解更多详情及报名请参阅领教工坊微信公众号今日副栏文章。

作 者|黄伟东 ,北京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来 源|跨文化洞察(ID:leishi4stones)

所有评论
加载评论 ...
发表评论